《我不是药神》:明明没有刻意煽情,为什么我们都看哭了?
2018-07-05 13:54:32
  • 0
  • 0
  • 0
  • 0


曾以为《我不是药神》是喜剧,却没想到把我给看哭了。看完点映之后,我今天又去二刷了这部片子,在知道人物命运走向之后重看细节、表演,没料到不仅又哭了,泪点还提前了。

 

几刷之后,我特别肯定的认为《我不是药神》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一部华语片,甚至是近些年来最优秀的华语片之一。无论是故事、题材和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还是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导演惊人的表现手法,都是非常出彩的。

 

总有人说,中国拍不出能改变社会的电影。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中国从来都不缺导演,但缺敢拍出《我不是药神》这种片子的导演。这部电影自从上海电影节千人首映后获得绝好口碑后,到现在的多次点映和提前公映后的影迷赞誉,都感觉像是被捧上了神坛一样。但我觉得这样的反馈一点不夸张,因为就现实意义这一点上来说,《我不是药神》就比别的电影高出不止一筹了,这也就是观众会为《我不是药神》大开绿灯的原因。

 

电影探讨的问题是可以上升到法和情的。几千年前,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果把整个执法机构比作密不透风的门,那么影片里的周一围就是那唯一透风的钥匙孔,是那微弱的希望。万幸,只要有希望,就会有门窗。

 

社会在往前走,《我不是药神》也就成了一部记录了社会进程和进步的电影,当然,这也意味着审查的进步。

 

再回到电影本身,我觉得导演平衡笑点和哭点的能力不容小觑。电影以徐峥宣布散伙为界分为两段,前半段它让你笑,后半段它让你哭。我一直能在影院听见抽泣声,一回头,后排的男人都在用纸巾拭泪。导演明明没有刻意煽情,一直在努力地让观众保持希望,怎么大家都哭了呢?因为身心俱疲还在怀抱希望地用力生活所起到的效果反而比卖惨力度要震撼得多,我们看得实在是太心疼了。

 

特别深刻的是记得有一场戏拍王传君吃包子,他吃完一屉包子还想再吃一屉,他对包子的渴望其实就是他对活下来的渴望。而像这样的小情节大情怀,在电影里比比皆是。

 

《我不是药神》里所塑造的人物群像是真实、丰富、复杂的,这一群演员的演技也全员在线。

 

徐峥在短短两个小时完成了由玩世不恭的商人向救世主的自然转换,一个贪财之人的大方之举远比一个天生慈悲的救世主行一善事要让人触动的多。全片唯一的一个坏到了骨子里的角色——张长林,逃了十年,最后被捕之后却在审讯室里轻言巧语地就把程勇的罪责给扛了下来。

 

周一围的戏份不多,但都在点上,一个有人情味的警察的内心挣扎、纠葛、自责,都淌在脸上了。王传君简直就是《我不是药神》的戏眼,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心里。从关谷神奇到吕受益,王传君靠着这部电影成功转型了。在电影里王传君饰演的是一个白血病病人,爱缩着肩,讨好型人格,又因为个子格外高,因而显得格外怂。

 

有一场戏讲王传君自杀未遂,吊着一口气活着,但他在看到徐峥的时候挤了挤笑容,说了句“头发剪的蛮精神的”。他演的极其克制,虽然克制,但观众都能感觉到他克制背后的情感。他想哭的时候,他愤怒的时候,他疼的时候,都在拍他笑。他那个笑容,再稍微咧大一点,就哭出来了。但他又没有哭出来,所以才说他演技好。

 

    以前觉得梦想、欲望、追求、目标、野心之类的词汇是我们人生的重点,现在觉得自己真可笑,健健康康就是最好的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